News
原標題:別讓電商數據成為“皇帝的新衣”(云中漫筆)
353萬次播放0人下單?近日,微博平臺發布消息稱,有用戶通過某網紅賬號付費推廣產品,發現該賬號存在嚴重的“刷數據”行為,經微博調查屬實,決定關停該賬號。
對于行業內長期以來存在的數據造假問題,有網友調侃“早知道數據有水分,但至少也是油里兌水,差點兒也是水里面摻點油,誰曾想這次全是水,一滴油都沒有。”無疑,這場頗具黑色幽默意味的鬧劇,揭開了“網紅+電商”這一新業態中數據造假的冰山一角。
本來,借助網紅來帶動電商銷量的模式無可厚非,但一些“網紅帶貨”背后潛藏著龐大的數據造假灰色產業。此前,曾有媒體揭露過,國內目前刷量平臺至少有1000多家,其中頭部的100家每月流水超過200萬元,估算從業者累計達900多萬。難以想象,這數以百萬計的從業者是如何與平臺方、網紅等“合謀”,給數據穿上“皇帝的新衣”。
數據刷量、造假何以成為久治不愈的行業頑疾?今年10月17日,.高人民檢察院召開的“食品藥品安全‘四個.嚴’要求專項行動”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局長楊紅燦說了句實在話,“一些商家揣著賺一筆是一筆的思想,把價格定得虛高,卻不太重視商品質量。”
這話不假。互聯網時代,商家想要增加曝光率是正常的。但倘若把心思都花在“打扮”自己的數據上,不想著提升產品和服務,可就大錯特錯了。且不說假冒偽劣泛濫坑害消費者,監管部門不會袖手旁觀,就算僥幸逃脫法網,上當受騙的消費者也不會罷休。
嘴上叫著“親”,心里想的卻是掏空消費者兜里的錢,這樣的歪門邪道注定不能長久。透支了消費者的信心不說,也出賣了品牌商的利益。前段時間,第三方監測平臺秒針系統《互聯網廣告異常流量報告》顯示,2018年中國互聯網異常流量的占比為30.2%,品牌廣告因異常流量造成的損失超過260億元。整天在心里打著小算盤,琢磨著“騙一筆是一筆”,時間長了,還有哪個世界知名的品牌商敢跟你做生意?
說白了,電商數據造假這事屢禁不止還是因為收益遠大于成本。要想從根源上治理,光靠階段性的整改還不夠。相關部門應建立網上巡查機制、網上“帶貨”信用體系等,在全網形成常態化的各類數據打假行動,擠干“注水”爆款,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。
(責編:邢鄭、楊曦)
【本文來源人民網,如有侵權,請聯系作者刪除!】